档案珍闻

当前位置: 本站首页 > 档案春秋 > 档案珍闻 > 正文

档案见证我军党委会图章与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的确定

发布日期:2012-03-16 作者:系统管理员 来源: 点击:

军队党委会图章与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之规定 (该档案现存于解放军档案馆)

党委会图章、党旗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标志,是我党性质的重要象征,军队党委会图章如何诞生?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多少?解放军档案馆珍藏的一份档案真实地记录了军队党委会图章的诞生及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的确定过程。

形成背景

军队党委制的确立为党委会图章、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的诞生奠定了制度基础。解放战争时期,为了加强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党对军队领导的组织制度进行了调整,要求在军队中逐步建立健全党委制、政治委员制度和政治机关制度。1945年4月23日至6月11日,党的“七大”在延安召开,大会经过讨论,通过了政治决议案、军事决议案和新的党委会图章,同时做出了在军队中建立党委制的决定。

军队正规化建设的实施为党委会图章、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的诞生创造了成熟时机。一方面,在1946年到1948年的战斗中,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作战规模不断扩大,不少野战部队开始实行跨战略区联合作战,尤其在战略决战阶段,人民解放军将实行更大规模跨区作战和不同建制部队间的战役协同,这就不仅要求统一指挥、统一编制,还要求建立统一的后勤补给系统,进而实现统一供给标准,统一弹药技术,统一分配,统一各种制度。作战形式和作战规模的扩大引起军队组织结构的变化,正规化战争要求建立正规化的军队。另一方面,早在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就明确提出了“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以及“组织联合政府”的号召,随后,开始了一系列建国的筹备工作。人民解放军除了完成消灭国民党军、解放全中国的任务外,还要担负起即将到来的巩固新中国国防、抗击外敌入侵的任务。完成这些任务需要有一支强大的国防军,其必要前提就是人民解放军必须实现正规化。中共中央于1948年9月在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召开了政治局扩大会议,作出了关于军队建设的一系列决策,标志着人民解放军正规化建设的开始。

在这样的背景下,军队开始将设计军队党委会图章、规定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提上议事日程。

具体内容

1949年3月,军委政治部发出《军队党委会图章与党旗尺寸之规定》一文,规定了党委会图章的形状、大小、文字、字体以及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的尺寸,向各军区及各野战军政治部征求意见。该电报如图,具体内容如下:

东北野政谭陶并各野战军各军区政治部:

一、各级党委员会图章,规定为圆形,其直径与各该级关防之横度相等,图章之中心另刻小圆圈,其直径与图章之半径相等,大图之边要宽于小图之边。小圆之上半部为镰刀锤头,下半部为“党委员会”四字。大圆之上半部由右至左为“中国人民解放军”七字;下半部由左至右为本部队番号,其字体与番号均与关防相同。

二、部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暂规定为宽八十生的,横一百二十生的之红旗,左上角的中间(全旗四分之一)为黄色镰刀锤头,其直径为三十生的。

三、前信,所要之东野团以上干部简历表希早日送来。

军委政治部 寅江

细节探究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以及语言文字的变迁,几十年前的军队公文与现今公文在表述方式、行文习惯上有一定的差异,要通过该份档案还原当年所规定的军队党委员会图章的形状、大小、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尺寸等特征需要对行文细节进行探究。

党委会图章的大小与字体:文件规定“党委员会图章的直径与各该级关防之横度相等”。“关防”是古代印信的一种,始于明初,清代正规职官用正方形官印称“印”,临时派遣的官员用长方形的官印称“关防”,革命战争时期我军对军队印章也沿用了关防的叫法。中央军委规定,我军各级关防的尺寸“纵长野战军为95毫米,以下逐级减小5毫米;横长野战军为66毫米,以下逐级减小4毫米;边宽野战军及兵团为11毫米,军、师为10毫米,团为9毫米”。通过上述规定,即可推断不同级别部队党委会图章的大小。关于党委会图章的字体,该文规定“下半部由左至右为本部队番号,其字体与番号均与关防相同”。革命战争时期,中央军委曾对关防印章的字体作出规定,“因老宋字为中国人民所熟悉易认,同时太平天国之印信亦为老宋体,有中国人革命传统的意义”,故关防印章的字体一律采用老宋体。由此可见我军党委会图章的字体同样为老宋体。

党旗的尺寸:该文还规定了军队入党仪式所用党旗的尺寸与样式,“宽八十生的,横一百二十生的” “左上角的中间(全旗四分之一)为黄色镰刀锤头,其直径为三十生的”。有关资料上称“生的”为“生的米突”的省略语,即厘米。而“生的米突”,笔者认为应为“厘米”的英文词“centimeter”的音译名。

该文发布的时间:文件的落款为“军委政治部 寅江”,其中军委政治部是发文者,何谓寅江?历史档案中所用纪年和时令的称谓和如今的行文习惯不同,判断“寅江”的含义需要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电报纪日方法。清政府开通电报之初,因为发送电报非常昂贵,“字字是金”,所以节约用字就显得特别重要。为此发明了一种新的纪日办法,用地支代替月份,用韵母代替日期。这种方法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成立初期。因此,我军革命历史档案中很多电报都在末尾以韵目代日表示日期,以十二支表示月或时辰。在代月表中寅代表3月,韵母代日表中江代表3日,因此可以判断出该文的形成时间为1949年3月3日。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2年2月16日 总第2267期 第四版


上一条:全国第一份地方学雷锋文件

下一条:国徽设计背后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