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9年5月,叶飞(前排站立者)率领“江抗”部队东进抗日途中在阳澄湖上留影。
1999年4月1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叶飞离世。生前他一直对沙家浜怀有特殊的感情,因为他曾在那里率部东进,开辟了东路抗战的崭新局面。
东路地区,是指江苏常州以东沪宁铁路两侧的狭长地带。从地形上说,南起太湖,北至长江,东接上海,其间河网密布,公路纵横,具有交通便利,物产丰饶,经济繁荣,文化发达,人口稠密,大中城市相距较近等优势,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抗战爆发后,江南地区陷入混乱的无政府状态,大小城市均有日军重兵把守,乡村游击队蜂拥而起。以常熟为例,当时在常熟乡村打着抗日旗号的游击队就有数十股之多,一时间鱼龙混杂,老百姓经常受到兵匪的欺压骚扰,成天担惊受怕,迫切希望有一支真正抗日救国的人民军队来切实保护百姓利益,安定民心。新四军就是这样一支救国救民的抗日武装,但一时又很难到达常熟一带,原因有三:一是日军严密防范,据点林立;二是国民党第三战区戒忌新四军的发展壮大,制定画地为牢政策,禁止新四军进入东路地区;三是中共中央军委新四军分委书记、新四军副军长项英对新四军主力东进的作战计划持不同意见。他认为,东进会妨碍统一战线;东进是冒险行动,甚至有可能全军覆没。正在百姓迫切盼望,日军重兵防范,国民党明令禁止,新四军领导层意见不一这样一种纷繁复杂的态势下,叶飞奉陈毅之命,做出一个率部东进抗战的“大动作”。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陈毅在向叶飞面授机宜时明确提出,这次东进作战,只许成功,不许失败,至于其他方面的压力由他来应付。对此,这位虽然只有24岁,却已经历了十多年革命斗争考验的新四军第六团团长叶飞深感任务艰巨,充满了必胜的信心。他向陈毅保证:“这次东进作战,部队不仅不会被消灭,还会发展。我敢给你立军令状!”
1939年5月5日,叶飞率新四军第六团700余人,从茅山地区出发,东进抗日。为了这一天,陈毅和叶飞做了许多准备工作:首先在东进前夕将部队所存文件做了清理,“新四军”标识被摘下,叶飞还专门向国民党三战区请了“病假”。为迷惑外人,叶飞和其他团领导都改了名,叶飞改名为叶琛,副团长吴焜改名为吴克刚,团参谋长乔信明改名为汪明,团政治处主任刘松清改名为刘飞。同时,陈毅将茅山地区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改编为新六团,以新四军第六团的番号开展活动,以掩护叶飞所率部队的东进之行。为了蒙蔽国民党三战区,陈毅决定将叶飞所率部队改用“江南抗日义勇军第二路”(简称江抗二路)的番号,以地方抗日武装的名义东进抗日。江抗原先是常州以南的一支地方抗日武装,司令是梅光迪,何克希在梅的部队里担任副司令,和新四军有着秘密联系,所以老六团就借用江抗的番号东进抗日。

1990年5月5日,叶飞在参观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时的题字。
5月5日拂晓时分,叶飞率领的江抗二路从常州附近越过沪宁铁路,与梅光迪率领的江抗三路会合,成立了江南抗日义勇军总指挥部,由梅光迪任总指挥,叶飞、何克希、吴焜任副总指挥,乔信明任参谋长,刘飞任政治部主任。通过广泛宣传中共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不断高涨,在地方抗联会发动下,慰问江抗的民众与团体纷至沓来。在江抗东进到达无锡梅村后,中共江南特委指示在常熟民抗工作的杨浩庐和在苏(州)北抗日义勇军工作的翁迪民前往江抗总指挥部汇报工作,使叶飞、吴焜他们对常熟一带的抗日工作有了清晰了解。5月14日,由吴焜率领的江抗二路东进阳澄湖地区,与常熟民抗和新六团胜利会师。在地方党配合下,江抗先后收编了胡肇汉部、殷玉如部等地方游击武装。不久,江抗部队与民抗、新六团联手出击,对驻守的伪军及伪镇公所予以打击,并对周泾口、北新闸、古里、苏家尖等地的土匪武装进行收编,也有一些地方游击队主动要求编入江抗部队,使江抗部队得到发展壮大。
6月24日,叶飞亲自指挥部队夜袭浒墅关火车站,全歼日军警备队官兵20多人,取得了挺进苏南后的一大胜利,打出了军威,扩大了江抗部队的影响。不久,他又率领江抗总指挥部离开无锡梅村,移驻常熟境内。在阳澄湖畔,叶飞与前来迎接的常熟县委委员、民抗总部政治主任杨浩庐亲切握手。其时叶飞一身戎装,站在船头显得分外英武,他凝视着江抗部队和地方抗日武装会师时的欢乐场面,听着船头潺潺的激水声,心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心,同时再次想起部队东进前,陈毅给他下达的任务:“根据党的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要放手向敌后发展,抗击日寇。我们不要依靠国民党发饷、发枪,要独立自主地发展队伍,壮大自己。你们这次到东路去,一要发展队伍,二要搞到武器装备自己,三要筹集款子。用一句话来说,就是人、枪、款。还要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1988年,叶飞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率领江抗部队来到这儿,站在船头上环视四周,别提有多高兴了。这儿港汊星罗,水网密布,颇像《水浒》里描写的梁山泊。当地同志介绍说,这芦苇荡里的地形十分复杂,没有人带路根本进不去;就是进去了也出不来。听着,看着,我想到陈司令员关于‘相机建立抗日根据地’的指示,觉得阳澄湖及其周围地区就是一个建立东路抗日根据地的好地方。”1939年8月,常熟县各界人民抗日联合会举行成立大会,叶飞、何克希就建立抗日统一战线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要求在大会上发表演讲,极大地鼓舞了与会人员的抗日热情,也明确了开展抗日工作的方向和方法。
叶飞在常熟战斗了将近5个月。在这段难忘的峥嵘岁月里,他运筹帷幄,指挥若定,在积极完成“人、枪、款”这一重大战略任务的同时,十分注重抗日游击区的开辟与建设。1939年9月,江抗总指挥部和中共江南特委由吴县太平桥迁至常熟东唐市,同时将常熟的白茆塘以南、苏虞公路以东和吴县的消泾、陆巷地区划为苏州县,成立了中共苏州县工作委员会和苏州县各界人民抗日联合会。至此,在苏南东路常熟东部、南部和吴县东北部的一片土地上,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苏常敌后游击区已经形成,同月,江抗部队奉命西移,部队已从东进时的不足千人,迅速发展到5000余人,其中700多人是来自民抗、新六团的常熟子弟兵。
1990年5月5日,77岁高龄的叶飞故地重游。他来到芦荡乡(现为沙家浜镇),认真参观了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的陈列内容,再次回忆起当年在阳澄湖地区的斗争经历,他不禁感慨万千,饱蘸浓墨,酣畅淋漓地写道:“沙家浜的意义在于,在沪宁铁路武进以东直到上海地区(即江南东路)能否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发展壮大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一九三九年五月,新四军六团以江抗名义东进,建立了以阳澄湖为中心的苏常太根据地,以及澄锡虞、嘉定、青浦根据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与题字现存于沙家浜革命传统教育馆)
原载于《中国档案报》2013年4月18日 总第2445期 第三版
|